“贷”来满城甜香——“95后”宝妈周阳昕的“小岛日记”
9月28日清晨,西湖管理区的街道尚未完全苏醒,而“小岛日记”的厨房里已飘出黄油与面粉交融的暖香。“95后”店主周阳昕系着围裙,一边照看烤箱中逐渐金黄的吐司,一边轻声哄着摇篮中才四个月大的宝宝,动作熟练而轻柔。
“小时候,外婆总是在灶台前做面粉粑粑,那股香甜能飘满整个院子。”说话时,周阳昕眼底有光,恍若旧时灶火仍在闪烁。正是这份源于外婆的甜蜜记忆,让她在2018年从护士专业毕业后,毅然选择走进烘焙世界。
她从长沙糕点店的学徒做起,一路学到杭州的专业烘焙课堂。初学时,失败是常客——蛋白打发塌陷、面团发酵过度……她的手上留下了烫痕,却也练就了一双洞察火候的眼睛。
2020年,周阳昕拿出所有积蓄在常德开了第一家店,却因地址偏远,生意始终不温不火。2022年,她关闭门店,回到家乡西湖管理区。
失意之时,味觉记忆再次指引了她。她发现,这座小城没有一家现磨咖啡店,也没有人卖动物奶油蛋糕。“那一刻,我好像又闻到了外婆灶台上的香气,想把那种真实、温柔的甜带回到这里。”
创业最难的是资金问题。2023年初,正当周阳昕为启动资金发愁时,一次逛街途中,她看到人社部门工作人员正在宣传创业担保贷款政策。“听说贷款有贴息,我当时心里一下就亮了,感觉终于有人推了我一把,给了我再次创业的底气。”她回忆道,工作人员特别耐心,帮她分析政策、梳理流程,还提供了跟踪服务。
不到一周,20万元贷款被打入账户。政府贴息后,周阳昕实际只需承担2.15%的年利率。“三年能省下18000元,对初创者来说,这就是希望的种子。”她感慨道。随后,她又参加了人社部门组织的创业培训和烘焙技能培训。
2023年6月,“小岛日记”正式开业。乳白色外墙搭配原木门窗,推门时风铃轻响,咖啡香与蛋糕甜交织萦绕。开业不到一个月,这家集咖啡、甜品、料理于一体的店铺迅速走红。“有顾客专门从汉寿等地开车过来买生日蛋糕。”周阳昕翻着手机里的订单记录笑道,“高峰期一天能卖出15个生日蛋糕,平均每月能卖90个。”吐司和欧包更是每天上午就被抢购一空。
顾客多是学生和年轻上班族。“这里蛋糕不甜腻,好看也好吃。”李敏是店里的常客,最喜欢周末时点一份甜品、一杯咖啡,在二楼靠书架的位置听歌、看书,一坐就是一下午。
生意火了,压力却也实实在在。那时店里只有周阳昕一个烘焙师,她每天工作要超过12小时。2024年,因为怀孕后身体负荷加重,她不得不暂停费时费力的料理业务。“不做料理后,店里生意明显下滑。与此同时,竞争也更激烈,西湖陆续开了几家同类店铺。”令她感动的是,老顾客没有离开。“有些熟客来买甜品时,还主动教我怎么给宝宝做辅食。”
如今,店里聘请了两名店员,暂停的料理业务也渐渐恢复,并推出了种类更丰富、搭配更精致的套餐。最特别的是,店里一角多了个婴儿摇篮。“每天带着宝宝来上班,虽然忙,但幸福感满满。”她说,自己忙不过来时,店员们会帮忙照顾孩子,“宝宝是在蛋糕香气里长大的。”
“创业不能光靠热情,扎实的市场调研是关键。”谈及未来,周阳昕眼里光芒闪烁。她计划开设烘焙体验班,分享烘焙技巧,教大家做出有情感温度的糕点;她也在持续研究新配方,希望推出更多爆款产品。“比技巧更重要的,是保持初心。”她的初心,就是把外婆那份面粉粑粑带来的温暖,通过现代烘焙的力量,传递给更多人。
厨房里计时器“叮”地响起,最后一批面包已经出炉。周阳昕轻轻抱起宝宝,满眼温柔,“将来我会告诉孩子,妈妈把最爱的味道留在这里。这不只是一家店,更是写给我们的‘小岛日记’。”
【导师建言】
省级创业服务专家咨询团成员、常德市创业协会会长赵晋生:创业者周阳昕凭借“外婆的甜记忆”创立“小岛日记”,以情感内核与政策支持实现初期增长。但当前,项目面临行业竞争加剧、产品同质化严重、盈利板块单一等挑战。
如何优化?重点是强化创新与差异化,要围绕“品牌创新、场景增值、客群深耕”,打造“社区情感消费枢纽”,将“外婆的甜”转化为不可复制的品牌标签。
具体来说,一是要从产品、场景、服务三方面精准突破,增加盈利点。二是强化品牌宣传,围绕“用户参与+本地联动”,将“外婆的甜”转化为可传播的生活场景,比如“小岛记忆博物馆”“五感体验日”等,通过情感记忆的年轻化表达,将“卖甜品”升级为“卖社区情感联结”。三是差异化定位,从情感、产品、场景、客群等方面挖掘独特基因,让“小岛日记”成为“西湖甜文化符号”。
用户登录
还没有账号?
立即注册